Reactive Cocoa Tutorial 系列,转载请注明该文源地址 – by sunnyxx


先说说RAC中必须要知道的宏:

1
RAC(TARGET, [KEYPATH, [NIL_VALUE]])

使用:

1
2
RAC(self.outputLabel, text) = self.inputTextField.rac_textSignal;
RAC(self.outputLabel, text, @"收到nil时就显示我") = self.inputTextField.rac_textSignal;

  这个宏是最常用的,RAC()总是出现在等号左边,等号右边是一个RACSignal,表示的意义是将一个对象的一个属性和一个signal绑定,signal每产生一个value(id类型),都会自动执行:

1
[TARGET setValue:value ?: NIL_VALUE forKeyPath:KEYPATH];

  数字值会升级为NSNumber *,当setValue:forKeyPath时会自动降级成基本类型(int, float ,BOOL等),所以RAC绑定一个基本类型的值是没有问题的

1
  · RACObserve(TARGET, KEYPATH)

  作用是观察TARGET的KEYPATH属性,相当于KVO,产生一个RACSignal

  最常用的使用,和RAC宏绑定属性:

1
RAC(self.outputLabel, text) = RACObserve(self.model, name);

  上面的代码将label的输出和model的name属性绑定,实现联动,name但凡有变化都会使得label输出

1
2
@weakify(Obj);
@strongify(Obj);

  这对宏在 RACEXTScope.h 中定义,RACFramework好像没有默认引入,需要单独import

  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在block内部管理对self的引用

1
2
3
4
5
@weakify(self); // 定义了一个__weak的self_weak_变量
[RACObserve(self, name) subscribeNext:^(NSString *name) {
@strongify(self); // 局域定义了一个__strong的self指针指向self_weak
self.outputLabel.text = name;
}];

  这个宏为什么这么吊,前面加@,其实就是一个啥都没干的@autoreleasepool {}前面的那个@,为了显眼罢了。

  这两个宏一定成对出现,先weak再strong

除了RAC中常用宏的使用,有一些宏的实现方法也很值得观摩。

  举个高级点的栗子:

  要干的一件事,计算一个可变参数列表的长度

  第一反应就是用参数列表的api,va_start va_arg va_end遍历一遍计算个和,但仔细想想,对于可变参数这个事,在编译前其实就已经确定了,代码里括号里有多少个参数一目了然。

  RAC中Racmetamarcos.h中就有一系列宏来完成这件事,硬是在预处理之后就拿到了可变参数个数:

1
2
#define metamacro_argcount(...) \
metamacro_at(20, __VA_ARGS__, 20, 19, 18, 17, 16, 15, 14, 13, 12, 11, 10, 9, 8, 7, 6, 5, 4, 3, 2, 1)

这个宏由几个工具宏一层层展开,现在模拟一下展开过程:

假如我们要计算的如下:

1
int count = metamacro_argcount(a, b, c);

于是乎第一层展开后:

1
int count = metamacro_at(20, a, b, c, 20, 19, 18, 17, 16, 15, 14, 13, 12, 11, 10, 9, 8, 7, 6, 5, 4, 3, 2, 1)

再看metamacro_at的定义:

1
2
3
#define metamacro_at(N, ...) metamacro_concat(metamacro_at, N)(__VA_ARGS__)
// 下面是metamacro_concat做的事(简写一层)
#define metamacro_concat_(A, B) A ## B

于是乎第二层展开后:

1
int count = metamacro_at20(a, b, c, 20, 19, 18, 17, 16, 15, 14, 13, 12, 11, 10, 9, 8, 7, 6, 5, 4, 3, 2, 1);

再看metamacro_at20这个宏干的事儿:

1
#define metamacro_at20(_0, _1, _2, _3, _4, _5, _6, _7, _8, _9, _10, _11, _12, _13, _14, _15, _16, _17, _18, _19, ...) metamacro_head(__VA_ARGS__)

于是乎第三层展开后,相当于截断了前20个参数,留下剩下几个:

1
int count = metamacro_head(3, 2, 1);

这个metamacro_head:

1
2
#define metamacro_head(...) metamacro_head_(__VA_ARGS__, 0)
#define metamacro_head_(FIRST, ...) FIRST

  后面加个0,然后取参数列表第一个,于是乎:

1
int count = 3;

  大功告成。

  反正我看完之后感觉挺震惊,宏还能这么用,这样带来的好处不止是将计算在预处理时搞定,不拖延到运行时恶心cpu;但更重要的是编译检查。比如某些可变参数的实现要求可以填2个参数,可以填3个参数,其他的都不行,这样,也只有这样的宏的实现,才能在编译前就确定了错误。

除了上面,还有一个神奇的宏的使用:

  当使用诸如RAC(self, outputLabel)RACObserve(self, name)时,发现写完逗号之后,输入第二个property的时候会出现完全正确的代码提示!这相当神奇。
自动代码提示

探究一下,关键的关键是如下一个宏:

1
2
#define keypath(...) \
metamacro_if_eq(1, metamacro_argcount(__VA_ARGS__))(keypath1(__VA_ARGS__))(keypath2(__VA_ARGS__))

这个metamacro_argcount上面说过,是计算可变参数个数,所以metamacro_if_eq的作用就是判断参数个数,如果个数是1就执行后面的keypath1,若不是1就执行keypath2。

所以重点说一下keypath2:

1
2
#define keypath2(OBJ, PATH) \
(((void)(NO && ((void)OBJ.PATH, NO)), # PATH))

  乍一看真挺懵,先化简,由于Objc里面keypath是诸如”outputLabel.text”的字符串,所以这个宏的返回值应该是个字符串,可以简化成:

1
#define keypath2(OBJ, PATH) (???????, # PATH)

先不管”??????”是啥,这里不得不说C语言中一个不大常见的语法(第一个忽略):

1
2
3
int a = 0, b = 0;
a = 1, b = 2;
int c = (a, b);

这些都是逗号表达式的合理用法,第三个最不常用了,c将被b赋值,而a是一个未使用的值,编译器会给出warning。

去除warning的方法很简单,强转成void就行了:

1
int c = ((void)a, b);

再看上面简化的keypath2宏,返回的就是PATH的字符串字面值了(单#号会将传入值转成字面字符串)

1
(((void)(NO && ((void)OBJ.PATH, NO)), # PATH))

对传入的第一个参数OBJ和第二个正要输入的PATH做了操作,这也正是为什么输入第二个参数时编辑器会给出正确的代码提示。强转void就像上面说的去除了warning。

 但至于为什么加入与NO&&,我不太能理解,我测试时其实没有时已经完成了功能,可能是作者为了屏蔽某些隐藏的问题吧。

  这个宏的巧妙的地方就在于使得编译器以为我们要输入“点”出来的属性,保证了输入值的合法性(输了不存在的property直接报错的),同时利用了逗号表达式取逗号最后值的语法返回了正确的keypath。

总之

RAC对宏的使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,还有诸如RACTuplePackRACTupleUnpack的宏就不细说了,值得研究。


PS:上面介绍的metamacro和@strongify等宏确切来说来自RAC依赖的extobjc,作者是Justin Spahr-Summers,正是RAC作者之一。